新浪财经讯 北京10月9日上午消息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欧洲陷于债务危机期间,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急剧增加,以国企为先导,随后中国私营企业在并购大潮中慢慢崛起。德银的调查显示,在2011年至2013年,中国私营企业在欧洲并购的份额上升至30%以上,3年前只占4%的份额。
在投资者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严重的时候离开欧洲,中国的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之,大量涌入。大量的现金从中国流入欧元区受危机打击严重的国家。
据德银汇编的数据,2010年中国在欧洲的直接投资总量刚刚突破61亿欧元,到2012年末中国在欧洲的投资量就翻了4倍左右,约250亿欧元(约合270亿美元)。
分析人士称,中国在欧洲的收购盛宴不乏中国对外投资模式的转变,预计在未来10年内中国的投资将稳步增长。
调查咨询公司Rhodium Group的中国对外投资研究专家Thilo Hanemann称:“在欧洲债务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出现了巨大的增长,尤其是并购。部分原因是此时欧洲的资产都比较便宜是购买的好时机,另一部分原因是,中国对外投资正在进行结构向调整,从投资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转向收购发达国家的品牌和技术。”
本周英国《金融时报》研究了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和移民模式。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中国国企财团中标修建一条从华沙至德国边境的路时,中国把此次交易看做在欧洲投资中国承包商的范例。
但是在工程启动不到2年,成本超出预算和违反当地劳动法的情况出现后,波兰政府于2011年取消了与中国海外工程公司(COVEC)的合同。
让中国公司最困惑的是波兰的环境法,该法规定必须在路的下面给野生生物建涵洞。这种情况是中国投资者在欧洲开展业务或者收购公司时所面临的法律和文化问题的最好体现。然而这些最先在欧洲投资的公司的遭遇并没有削减中国对欧洲企业的信心,即使在欧洲出现经济动荡的时候,这种信心也没有太大改变。
与2011年和2012年的投资高峰相比,中国在欧洲的全年投资规模已经有所下降,但是欧洲大陆的分析人预测,大量的交易仍在进行,预示着今后十年在欧洲的投资仍会大幅增长。
独立的企业例如Rhodium Group 和遗产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纪录了中国资金流向最近的一个转变:从资源丰富的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转而流向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包括欧洲。
在这一转变中,中国私营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德银数据,国企是中国对外投资的先锋,2008年至2013年国企占在欧洲投资总数的78%。在中国国内,这些国企管理着通信、运输、能源和金融行业。
到目前为止,意大利已经成为最受中国投资人欢迎的欧洲国家。2014年中国在意大利的投资总额将近35亿美元。中国在葡萄牙的投资在2011年和2014年都出现了快速增长。中国投资者在英国的投资活动最近两年都很活跃。债务危机之后,中国在西班牙的投资就稳步增长。
美国企业协会的常驻学者Derek Scissors称,虽然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在不断地增长,但是中国仍然面临一些障碍。“相对于中国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欧洲的投资量依然算小的。原因是欧洲不愿意把顶尖的技术卖给中国,除此之外中国也没有什么特别想买的。”他还说,“未来中国在欧洲的投资会稳定地增加,但是不会有大的突破。”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外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2013年达到1170亿美元,仍然远远超过中国对外的投资规模。中国2013年对外投资规模为1080亿美元。
2013年中国对欧洲的投资下降,降幅在15%以上。但是这个数字与实际投资额的出入很大,原因是没有把经过香港流入到欧洲的资金包括在内。
举个例子就能说明官方的数据是有出入的。按以往的数据来计算,小小的卢森堡是接受中国资金最多的欧洲国家,但事实上却不是,原因是中国的公司通常选择利用卢森堡宽松的税收和公司结构要求组建合法的公司,然后再用这些公司在欧洲的其他国家进行投资。
中信银行的首席经济分析师兼研究部总经理廖群预期,到2017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超过2000亿美元,而且增长的份额将流向欧洲。
欧盟商会在中国做的一个调查发现,中国公司的劳动法、人力资源成本、移民条例和管理模式的文化差异是中国公司在欧洲开展业务的最大障碍。
有迹象表明,绝大多数已经在欧洲投资的公司称,计划在未来几年扩在在欧洲的投资规模。
中国私营企业卖家崛起
今年7月份中国弘毅资本(Hony Capital)收购英国连锁店Pizza Express充分彰显了决心抢购欧洲资产的中国私营企业卖家的崛起。
高盛香港分部的银行家Iain Drayton说:“许多拥有大量资本的私人股本公司希望把这些资金投向亚洲以外地方,要么是欧洲,要么是美国。”
像弘毅资本这样的中国公司都希望收购国外的公司,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能够扩展他们的国内市场。在对外投资的时候,他们仿照中国国企的做法:刚开始时先进行小规模的投资,然后在大规模投入。
银行家们认为,中国私营企业投资者与之前的投资者相比不大可能遭受缺乏信誉的危机。
“过去,中国公司在决定收购外国公司时所花的实践要比西方的公司长,而且常常达不到被收购公司的价格预期。”法兴银行的Eric Meyer说,“如今,那种情况已经一去不返了,他们是真正的有积极性的买家。”
去年中国地产娱乐公司万达斥资3亿英镑收购了豪华游艇制造商圣汐克国际(Sunseeker International)。
德雷顿先生称,这种趋势最会加强,原因是中国私人股本购买者在竞购中将有能力支付更多的资金以便在与西方购买者的竞争中获胜。(明华)
(责任编辑:lixue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