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就做好出口退税、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贸易环境、优化贸易结构等作出多项部署,试图通过政策努力来实现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此次政策出台的背景在于我国的进出口数据持续疲软,下滑幅度明显超过预期,按照现有的态势,如果第四季度无法出现改善,全年外贸增长的预定目标很有可能无法实现,进而影响到经济稳增长的大局。
最新公布的8月份进出口数据显示,2012年1~8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4976.2亿美元,同比增长6.2%,而我国今年的外贸目标是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长10%,目前来看,显然差距不小。外贸增长明显放缓,既有外围市场需求疲软的原因,也和中国经济自身增长放缓有关。
从出口看,由于欧债危机仍在持续发酵中,迄今没有出现实质性改善,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市场的需求萎缩对我国外贸带来极大冲击。今年8月份的出口增长幅度仅为2.7%,1~8月的出口累计增长7.1%,均明显低于市场预期,其中对欧盟市场的出口持续负增长,1~8月对欧盟的出口负增长4.9%。进口数据比出口更加疲软,今年8月份我国当月进口额出现2.6%的负增长,其中尤其是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幅下降18.7%,这是继今年1月份我国进口负增长之后,年内第二次出现月度进口负增长,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内需疲软。中国上一次出现大规模的进口负增长还是2009年,当时主要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但是随着4万亿刺激计划的出台,进口规模迅速反弹,2010和2011年的进口额分别大幅增长38.7%和24.9%,而今年前8月份的累计进口额仅增长5.1%。由于进口增速放缓幅度大于出口,所以尽管今年的外贸形势极其不利,但前8个月的贸易顺差还是出现了31%的大幅增长,但这种因为进口减少所带来的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而言是一种并不健康的体现。
国务院此次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措施中,包括加快出口退税、扩大贸易融资规模,降低贸易融资成本、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等。除了出口退税外,其余措施对于在短期内刺激外贸增长并无显著作用,尤其是对于实现今年外贸10%的增长目标,想要在最后一个季度扭转颓势更是困难。而从最有刺激效果的出口退税来看,国务院此次文件的表述是“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在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准确及时退税”。也就是说,并不是加大出口退税的规模,而只是加快出口退税的进度,这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其实算不上太大的利好。政府对于出口退税的谨慎态度其实并不难理解,一方面是因为出口退税的力度太大容易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另外,在政府财政收入全面回落的背景下,加之又要实施结构性减税,对于继续加大出口退税的规模也多少有些力不从心。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政府想要刺激内需,可以有较多的手段,比如扩大投资、减税、降息、释放流动性等,通过各种财政和货币手段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但是如果想要刺激外需,能够施展的空间相当有限,因为从根本上而言,外部市场的需求主要看海外国家的经济回暖,一个国家的内部政策刺激难以对另一个国家产生实质性影响。不过对中国经济而言,在现阶段针对外贸出台这种相对温和的刺激手段,还算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贸过快下滑,对就业市场和相关产业带来剧烈冲击,同时又不至于使得中国经济重回出口导向的老路,阻碍中国经济的转型大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高度融入国际社会,通过巨额贸易顺差拉动经济高速发展,被视为全球化时代的最大赢家。但是近年来,中国的贸易顺差在国内外都开始遭遇责难。从国外角度来看,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被指责为造成世界经济失衡的推手。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一度高达10%,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顺差规模占其GDP的比重如果低于3%,才被认为贸易基本平衡,否则其国家的本币就被视为高估。以此为由,中国最主要的顺差来源国——美国和欧盟市场频频发难,或是对人民币升值施压,或是通过反倾销等各种手段打压中国出口。
而从国内的角度看,贸易顺差也不再像从前受到欢迎,很多人甚至认为,现阶段的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可能弊大于利。国内对贸易顺差的态度出现重大转变,一方面是因为巨额的贸易顺差带来通胀压力,另一方面是过于注重出口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最近几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阴影始终挥之不去,虽然算不上很严重的恶性通胀,但各种物价轮番上涨还是给人民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造成通货膨胀的成因虽然很多,但最根本原因还是货币超发,而货币超发的主要原因,正是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所致。由于我国的经常性账户和资本账户长期呈现双顺差,央行为购买这些外汇投放等量人民币,形成巨额的外汇占款。尽管央行通过发行央票等手段进行对冲操作,以回收外汇占款释放的流动性,但这并不能予以完全回收。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人民币成为我国近年来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形式,也成为通货膨胀的重要推手,2002年底,央行的外汇占款规模为2.3万亿元,2011年底大幅上升到25.4万亿元,通过贸易顺差带来的流动性泛滥由此可见一斑。
伴随着贸易顺差迅速成长的还有外汇储备,2002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不足3000亿美元,但是目前已经超过了3万亿美元,如此巨大的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际结算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需要,转而给资产的保值增值带来巨大压力。尤其在美国无休止的量化宽松面前,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面临巨大的稀释风险。
今年8月份,央行曾经发布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巨额顺差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如何解决我国的顺差问题,央行的思路是一方面通过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缩小贸易顺差,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对外投资逐步减少资本项目顺差,直至使其转变为一定幅度的逆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贸易顺差,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央行的这种思路其实代表了目前很多人对待外贸的态度,甚至有人认为,由于巨额贸易顺差带给中国经济很多负面冲击,在目前情形下,中国完全没有对外贸稳增长的必要。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对待对外贸易的态度不能走极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如果不是由于中国积极融入国际市场,以低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国不可能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30多年来努力赚取的贸易顺差,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利远远大于弊,只不过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在近年来迅速扩大之后,巨额贸易顺差的负面效应才开始越来越明显。
但即便如此,中国经济也远远未到可以放弃顺差的时候。即使不考虑GDP的增长,从就业市场来看,我国目前的出口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旦出口市场严重恶化,国内的就业市场就会受到巨大冲击。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口市场严重萎缩,就曾经出现过农民工大规模返乡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而言,外贸稳增长对就业的意义更甚于GDP,因为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就业是不多的亮点之一。
在全球化越来越紧密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可以脱离海外市场,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很多发达经济体也开始重新反思经济发展模式。奥巴马大张旗鼓地提出要振兴美国的制造业,提出5年内出口倍增的计划,除了大选的政治考量外,经济上的目的就是和中国等制造业大国进行竞争,提升美国的出口,改善美国糟糕的就业市场。另一个经济大国德国向来都是全球贸易的赢家,尤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低端制造业受到明显冲击,而德国凭借其高端制造业逆势而上。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预测,德国有望在今年成为全球最大贸易顺差国,也正因为如此,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就更加反衬出德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责任编辑:zhoulin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