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集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中共平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狄生奎
国家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以识才的眼光、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平凉市,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着眼构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在精准引才、精细育才、精确用才、精心聚才上持续发力,着力打造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加快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全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增强有效供给,聚焦发力精准引才。人才是助推产业发展最强大的引擎。平凉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产业链条较短、结构单一,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煤电等传统产业去产能、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就要瞄准当前人才政策和人才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的短板,强化政策供给,精准引进高精尖人才,增强人才供给结构对产业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突出政策引领作用,打开引才聚才新思路,坚持精准化发力、市场化运作、产业化推进,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配套政策,敢于以“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力求创新突破,着力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完善引进人才薪酬待遇、编制、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等保障政策,着重解决政策不“对症”、不“解渴”和含金量不高的问题,全力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政策体系,努力形成人才集聚的洼地效应。要做足产业聚才文章,加强人才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对接,
紧紧围绕煤电、果菜、草畜、旅游等主导产业以及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建立“高精尖缺”人才认定和需求发布制度,把引才的重点放在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金融信息等领域。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特殊人才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精准引进,推进人才引进工作平台化、机制化、长效化,着力破解重点产业领域高层次和实用型人才短缺的问题。要树牢柔性引才理念,坚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有为”原则,主动融入国家和省上重大发展战略,开发网上人才需求精准对接平台,积极对接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专家人才,广泛建立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项目合作、挂职兼职、技术顾问、周末工程师、候鸟教授、假日专家等形式,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实现柔性引进一名优秀人才,带出一个创新团队,带动一个重点产业。
注重融合发展,多措并举精细育才。国家指出,“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全面深化供给则结构性改革,就要铆接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创业链,既重视外部人才引进,又要抓好现有人才的培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缺位和结构错位的问题,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促进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行业分领域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才培养动态调控机制。实行“人才+基地”“人才+产业”“人才+项目”等模式,加快建立苹果、红牛、马铃薯、电子商务等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全力培养能力素质过硬的实用技术人才。探索建立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科研项目、重点产业为依托,完善产学研用结合协同育人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产业人才发展的源头活起来。要搭建人才干事平台,坚持把人才的成长与大项目、大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依靠人才争取和实施重大项目,通过人才推进和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建设完善创新资源与创新需求衔接、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多层次平台,确定一批科技项目开展攻关,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鼓励支持相关科研机构、产业园区根据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积极争取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留学人员创业园,支持企业围绕新兴产业开展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着力培养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创新型人才。要实施重点人才项目,围绕煤电化冶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快速提升、文旅商贸提质扩量,全面实施“西部干旱山塬区万名农业产业人才培训工程,启动实施煤电化、金果、红牛、文化旅游、电子商贸等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工程,促进人才资源向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集聚。结合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创新创业人才扶持计划等项目工程,促进人才开发与新兴产业发展相匹配。
激发内生动力,不拘一格精确用才。国家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就迫切需要把创新驱动战略摆在重要位置,着力破解制约人才发展的流动、评价、激励等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人才创造潜能和创新活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增添内生动力、激发生机活力。人才评价上要突出“活”, 注重从不同领域的实际出发,放开视野、着眼长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建立与各类人才相匹配的评价方式,做到不同的人才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研究放宽各系列申报晋升高、中级职称资格时对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管理制度,完善岗位聘用、工资待遇等管理办法。进一步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引导各类人才到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流动上要实现“破”,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年龄等制约,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不同地域有序自由流动,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建立高端创新人才跨体制流动机制,研究制定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国家企事业单位的政策措施。推动卫生、农业、教育、科技、文化领域人才到基层挂职锻炼和兼职服务,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和重点产业领域流动。人才管理上要做到“放”,政府要放权做“减法”,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探索健全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实行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简化市级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减免对创业人员的行政性收费,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对新兴产业领域自主创业的支持。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切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树立生态理念,创优环境精心聚才。“良禽择木而栖”,才干的施展需要良好的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就要牢固树立人才生态开发理念,着眼解决各类高层次人才不断流失的问题,积极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安心无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倾力构建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地。要坚持多元化投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把人才发展支出列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制定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大人才投入的政策措施,创新人才与资本、技术对接合作模式。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创新发展等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扶持。拓展筹资渠道,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对重点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要坚持信息化服务,充分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平台,为人才当好“保姆”,做好“外援”。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人才信息数据库,完善高层次人才跟踪服务网络,探索通过论坛、协会、联谊会等形式,加强各类、各层次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加大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力度,积极构建市县统筹、面向全国的人才服务信息交流系统,为各类人才搭建交流平台。要坚持制度化保障,做好对人才的团结教育和引领服务,加强教育培训、国情研修,增强认同感和向心力。完善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专家、特殊一线人才医疗保健等制度,团结凝聚优秀人才。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对杰出优秀人才聘请担任相关领域的咨询专家、顾问,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做好典型引导,大力宣传在产业转型发展中作出贡献的先进人才典型,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bianji_pu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