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贸易投资网

您的位置:中国贸易投资网 >> 收购兼并 >> 正文

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路线图

发布时间:2014-04-02 11:58:00 信息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编者按:全球经济陷入疲软困境,中国上市公司走出去的步伐却并未放缓。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吉恩镍业收购加拿大GBK、恒立数控收购日本SumiKura、大连万达收购AMCTheatres,一个个成功案例相继亮相。据投中集团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国内上市公司宣布出境并购交易66次,总披露金额达到了1023.89亿美元,较去年全年增长了129%,其中有超过900亿美元是用于资源收购。本报今日推出专题,对上市公司今年海外并购案例分行业加以梳理。

    中国企业点燃海外投资热情重点关注资源投资

    投中集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宣布出境并购交易66次,其中资源类并购40例,占比60%

    ■本报记者 夏青

    近期,发改委集中公布一批海外投资项目,数量之多,创下今年以来的以来的新高。专家表示,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立足长远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升级的重要步骤。而且,目前全球经济疲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济不振,人民币持续升值,是企业“走出去”最好时机。

    据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副会长和振伟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已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746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50%。截至2011年底,对海外进行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超过1.8万家。

    德勤最新发布的2012年大中华海外并购报告也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对海外投资额高达52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时,受中国“十二五”规划继续施行和其他因素影响,未来12个月大中华地区并购活动将继续升温。

    上市公司在海外并购投资中扮演重要角色。投中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宣布出境并购交易66次,而去年全年只有63次;今年用于并购金额已达1023.89亿美元,较去年全年446.98亿美元增长了129%。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案例数量还是交易规模,能源和矿业资源尤其受到中国投资者的关注。

    德勤报告显示,前三季度能源与资源行业的对外交易依然是中国对外并购的主要领域,相关并购交易占交易总量的29%,占同期交易额的68%。消费与运输行业的并购交易在同期交易量和交易额方面位居第二,汽车和地产行业的对外并购交易相较以往更频繁。

    投中集团统计数据也显示,今年以来,国内上市公司宣布的出境并购交易中,有40例是资源类并购,金额达到936.76亿美元,而去年这一数字分别是33例和315.99亿美元。

    而中国发改委此前集中公布的16个海外投资项目中7个为能源类项目,此外则涉及多个金融、通信、基建等项目。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尤其是欧美发达经济体,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完全化解,给中国企业带来并购机会。不仅如此,今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企业走出去的成本会大大降低。

    不过,国家层面来说,更多的是鼓励技术并购。据了解,目前各地正在努力将知识产权交易所(中心)、联合交易所等平台打造成为购买海外技术的平台之一。

    德勤报告也称,能源与资源行业的对外贸易仍然是中国对外并购的主力,但是由于本土企业的转型需求,技术海外并购业已升温。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海外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短期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创建知名品牌、管理模式、拓展营销网络等最快捷的方式。

    矿产业:并购海外矿山意在争夺话语权

    国际矿产资源价格巨幅波动刺激了国内企业掌握更多矿产资源的欲望

    ■本报记者 左永刚

    今年以来,国际矿产资源价格巨幅波动常常使依赖资源进口的国内企业陷入被动局面,这刺激了国内企业掌握更多矿产资源的欲望。随着金融危机的缓慢复苏,国际矿业并未从衰退周期中挣脱,这给拥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及大量现金的国内企业创造了海外并购的良机。

    以铁矿石为例,近日记者从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获悉,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已经连续五周出现零成交。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形势及钢铁行业结构调整,铁矿石价格进入下行通道。

    业内人士认为,受债务风险拖累,全球经济艰难复苏,滞胀风险加剧。在此背景下,国际矿产资源市场如要全面恢复,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资金链紧张的国外矿产企业将承受更大的压力,预计将有更多的矿产资源企业陷入危机,这将为中国矿产资源的海外并购提供更多的投资和并购机会。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到境外独资或合资开矿。《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就提出要以石油、天然气、铁、镍、铬、锰、铝、铜和钾盐等矿产为重点,深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域的国际合作。这些外部支持为矿业投资踏出国门提供有利保障。

    据悉,今年以来,不少钢铁企业也正在寻觅与接洽海外铁矿石并购机会。并且国内PE投资纷纷追求矿产能源领域投资机会,参与企业海外并购。尤其以钢铁企业海外收购矿山最为突出。

    实际上,国内央企与民营企业对于海外上游并购几乎早已开始布局。中国五矿通过成功收购澳大利亚OZ、加拿大ANVIL等公司,满足了中国五矿获得海外优势资源的发展需求。在民营企业中,2011年9月,四川汉龙集团出资约17亿澳元,收购了非洲大型铁矿石Sundance公司。另一家民营企业山东信发集团,全资收购奥若姆斐济勘探有限公司,8000万吨的六个铝土矿,80年来首次颁发的土地租赁协议,让信发集团成为斐济第一家开采铝土矿的企业。

    根据清科数据库统计显示,从2006年到2011年上半年,已经完成的中国海外矿产并购案例数达到了60起,其中56起披露价格的案例并购总额高达466.22亿美元,平均并购金额为8.33亿美元。2011年上半年,仅半年时间完成海外矿产并购7起,并购金额达到65.51亿美元。

    业内人士认为,矿产资源紧缺的现象日益加重,国际社会对矿产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中国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攀升。由于国际矿产资源价格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的跨国矿业巨头手中,国际矿产资源价格的巨幅波动使中国的矿产资源企业苦不堪言。掌握更多的海外矿产资源,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成了中国矿产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
 

    银行业:并购目光转向欧洲

    专家提醒,中资银行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和阻碍远远大于其他行业

    ■本报记者 傅苏颖

    在全球金融服务业并购交易逐渐冷清的市场里,我国金融业却异常的活跃,其中中资银行业在海外市场跃跃欲试许久,只不过今年恰好是个收获期。

    以海外并购风头正劲的工行为例。工商银行近日发布公告称,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80%股份的交易,已经获得中国银监会和阿根廷央行批准,意味着这笔6.5亿美元的海外并购前提条件全部得到满足,并购即将完成。这是中资银行首次在国外控股收购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商业银行。

    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工行全资子公司工银欧洲在波兰开设分行的申请也得到了波兰金融金管局的正式批准,成为第一家获准在波兰营业的中资银行;同时,工行联合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股权的申请,也得到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正式批准,这是中资企业收购美资银行机构首次获得批准。

    中共十八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姜建清在十八大新闻中心接受集体采访时还透露,工商银行国际的方式是收购兼并。至今为止已有十多次的收购,全部都是成功的。大概到今年末,工商银行营业网络会扩展到全世界40个国家。工商银行在海外的资产为1600多亿美元,上半年海外盈利了8.64亿美元。整个海外经营情况不错,比国内部分的增长率还要快。今后工商银行还会继续稳健地“走出去”,最后会成为一家跨国的银行。

    除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中资银行也出现进军欧美市场的倾向。数据显示,中行作为海外资产分量最重的商业银行,截至今年6月末,海外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4908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9.8%。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表示,中行拓展海外业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并购,不排除在目前低估值的环境下,会投资美国或欧洲的金融企业。

    虽然银行“走出去”的部队不断壮大,但是,也有专家提醒,中资银行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和阻碍仍然远远大于其他行业。今年5月,虽然美联储批准了工行、中投和汇金公司对美国东亚银行的联合收购,但整个收购过程一波三折,耗时长久。

    此外,IMF日前的报告指出,欧洲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在未来缩水2.6万亿美元(2万亿欧元),也令市场分析人士担忧中资银行并购欧洲银行的风险。

    对此,专家建议,对于银行而言,首先应该找准理想的目标银行,所选的目标银行必须是买得起的,并且自己有这个实力去整合好。同时,中国金融机构缺少海外并购经验,最好利用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让其帮助分析风险和制定具体并购的策略。

    最后,德勤于最新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未来12个月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并购投资可能会出现在北美和亚洲,而超过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则认为,中国的银行会将并购投资的目光转向欧洲金融服务业资产。
 

    满足国内对能源资源持续增长需求

    能源业:央企民企齐头并进“走出去”

    ■本报记者 左永刚

    近期,国内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海外收购再掀大动作。11月19日宣布,中石化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与法国道达尔公司达成收购协议,收购道达尔公司在尼日利亚一油田区块所持有的20%的权益,协议资产价格为24.6亿美元。据德勤日前发布报告称,能源与资源行业的对外交易依然是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主流,占2012年前三季度交易总量的29%,并占同期交易总额的68%。

    仅就中石化海外并购来看,近年来中石化积极参与世界油气资源重置,在此次之前,今年中石化已经收购了美国Devon公司在美国5个页岩油气资产权益的33.3%,Talisman能源公司英国子公司49%的股份,近日业界又传中石化有意以20亿美元代价收购法国石油公司Mourel&Prom。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总计11宗海外油气并购案中,中国石化占了5宗。其中,收购葡萄牙GALP能源公司巴西深水资产的交易额高达51亿美元,创下了2011年中国企业最大一起海外油气并购案。

    目前,中国石化的海外油气业务已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海外油气资源战略基本布局,成功进入“非洲、南美、中东、亚太、俄罗斯-中亚、北美”六大油气区,中国石化的海外扩张战略已悄然形成。

    今年7月中石油宣布,该公司收购法国苏伊士环能集团卡塔尔海上第4区块40%石油勘探开发权益获得卡塔尔政府批准。据了解,卡塔尔海上第4区块位于卡塔尔半岛北部海上,与伊朗和巴林海域接壤,其相邻区域已发现15个油气田,其中北方气田是世界最大气田之一。中石油与苏伊士环能集团将联合勘探该区块油气资源,并计划于2013年前完成两口探井,如勘探获商业发现,将与卡塔尔石油公司合作开发油气资源。

    除中石油与中石化之外,中海油公司于今年7月23日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已与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公司(Nexen)达成协议,以每股27.5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尼克森所有普通股。该笔交易若最终完成,中海油收购将尼克森成为中国最大金额的海外收购案。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积极挺进国际市场,出现了大型企业主动“走出去”,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主体。业内人士指出,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通过收购海外能源企业旨在满足国内对能源资源持续增长的需求成为投资新趋势。

    相关调查显示,“十二五”规划对于未来12个月中国对外并购的影响最为积极,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明年大多数中国对外并购交易将发生在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市场,来年可能出现的能源与资源行业并购中大部分会集中在南美地区,其次是非洲和亚洲。 
 

    快速增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能力

    汽车业:加大并购海外知名汽车品牌

    ■本报见习记者 丁鑫

    近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史密斯股份公司共同投资6亿元人民币合作研发、生产和销售半挂车产品。另外,东风公司还在9月23日以及10月22日,分别收购了瑞典TEngineeringAB公司70%的股权以及与全球最大变速箱公司德国格特拉克国际公司合作投资1.2亿欧元。

    对于东风公司海外并购与合作行为,东风公司总经理朱福寿表示,东风公司的海外并购正是力图借助国际化资源,在关键技术总成方面引进、消化、吸收,逐步培养东风自己的核心人才和技术,培育一流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发展和国际化目标。

    一位券商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国汽车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一方面是使企业自身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从并购中获得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包括整车制造与汽车零部件制造,以此来推动企业自身的业绩。另外,海外资金的进入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这样的技术与资金的支持也会使相应的上市公司在市场当中获得更佳的市场表现力。

    2009年,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中明确指出鼓励汽车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拟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出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

    在国家的鼓励政策支持下,2009年我国汽车市场整体销量突破1360万辆,跃居世界第一。这也为我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我国汽车企业并购海外知名汽车品牌案例也逐渐增多,其中不乏北汽收购萨博,四川腾中收购悍马,吉利收购沃尔沃等等。

    专家指出,我国汽车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可以通过并购对象获得更多的海外市场份额,迅速扩大销售规模,还可以通过并购提高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在汽车制造方面,还能够获得更先进的技术,降低单位汽车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上述分析师指出,从目前我国汽车行业海外并购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海外并购正成为汽车行业海外并购的主体,我国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生产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均面临着诸多问题,而掌握先进的零部件技术对于企业来讲十分重要。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共有5000多家,其中80%以上的企业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超过1亿元的只有130家,国内近70%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着生产成本高、零件件质量低等问题。

    自去年四川波鸿集团出资900万美元收购了法国诺龙无锡公司以来,多家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进军海外并购行列,今年3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凌云集团联合国内其他企业收购德国凯毅德公司100%股权;5月,中升控股收购德国改装品牌卡尔森汽车技术有限公司70%股权;6月,宁波华翔出资400万欧元收购德国HELBAKO公司30%的股权。

    对于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海外并购,业内人士表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着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挤压,同时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时间比整车企业要短,无论是技术底蕴还是人才储备都与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差距明显。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目前的欧债危机,使欧美日汽车市场日益萎缩,国外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发展上陷入困境,这是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并购的良好时机,通过并购可以快速增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表示,是不是汽车强国主要体现在汽车零部件,因为许多涉及安全、节能、排放的核心技术都在零部件上,零部件的技术没有突破,汽车就无法达到有关标准法规的要求。此外,零部件是整车的上游,是原材料、基础机械零部件的直接用户,因此汽车零部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水平。
 

    海外并购不能只贪图便宜

    ■本报记者 朱宝琛

    对于企业走出去,各方都予以支持。而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副会长和振伟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已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746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50%。截至2011年底,对海外进行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超过1.8万家。

    但是,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光靠机遇是不够的。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就指出,中国上市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注意与当地社会的融合,积极学习当地的市场制度要求,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中国上市公司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调整,使自己在“走出去”过程中能够更加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与同行、客户、公众形成更好的融合关系。

    和振伟亦指出,许多案例证明,对外投资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行为,还要注意民族、文化、政治、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对此,他以一个具体的例子加以佐证。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一家企业在加拿大投资赛加尔纸浆厂,这是中国最早的对外投资项目之一。但是,这家经营不错的企业最后垮掉了。究其原因,并不是经营不善,而是由于一个非常偶然的因素。生产纸浆需要大量的林木,由于采伐机械的噪音和林木的砍伐影响到了当地栖息的鸟类,环保组织认为纸浆厂的存在有可能使这种鸟面临濒危,因此不断向纸浆厂示威并上告到当地的议会。于是议会做出搬出纸浆厂的决定。但是,从各个方面权衡,这个纸浆厂再搬迁是不值得的,所以董事会最后研究决定将这个纸浆厂关闭。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企业在海外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只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和振伟表示,比如国外对待环保的要求非常严格,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苛刻,这就给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学会适应当地的法律法规以及在生态和环保方面的特殊规定,否则,再好的项目,即使并购成长了,也很难运作并取得成效。

    在走出去过程中,有的企业在并购时盲目贪大,总想一下子获得绝对控股权,但结果却会是事与愿违,并购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

    对此,和振伟表示,无论是对哪个国家的投资,中国企业最好先通过部分参股的方式来熟悉和了解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以及拟收购企业的文化背景等,待时机成熟了再考虑扩大参股比例或圈子收购,这样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提高并购的成功率。

    对此,和振伟同样用一个案例加以说明。

    2010年底,浙江富丽达集团斥资2.53亿美元成功收购了加拿大纽西尔特种纤维素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加拿大专业生产特种溶解浆的三大厂商之一,并购前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富丽达并购该公司后,不到半年时间即实现扭亏为盈,并通过并购成功进入产业链上游,有效降低了国内生产成本,并进一步增强了在行业中的话语权。

    据和振伟介绍,富丽达集团在此次并购中,所采取的是“先参股实践,再全资收购”的方法:在完成对纽西尔公司全资收购前,先是于2009年出资3000万美元协议收购加拿大纽西尔公司17.91%的股权。通过参股,富丽达对纽西尔公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为后来全资收购纽西尔公司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并且在并购完成后,较好地度过了整合期,通过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优势很快就使纽西尔扭亏为盈。

    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和振伟称“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言外之意,就是企业在对外投资时不能仅凭主观判断,脑门一热什么都想买、什么都敢买,觉得赶上危机了,要好好“抄底”一把。

    “海外并购不是到市场买菜,不能只贪图便宜,一定要考虑全面,是否符合本企业的总体规划。”和振伟说,另外,对于一些能源和资源类的项目,还要尽可能的了解东道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规划。

(责任编辑:bizcom)

上一篇:上市公司境外并购怎么办?  下一篇:中国私企的海外并购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