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球仍处于摆脱金融危机,为寻求复苏、避免衰退寻求良方的关键时期。
作为各国政要、政策制定者、商业领袖和投资人的互动平台,2012国际投资论坛重点围绕“全球增长新动力与跨国投资”这一主题,研讨新兴经济体投资机遇和可持续发展,搭建起各国政府和企业寻求新机遇、实现新突破的重要平台。
中国经济走势备受关注
截至去年,我国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均超过世界总量的10%。但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出口步伐趋缓、经济增速放缓等问题同样突出。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不会持续太久。”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旧强劲。
蒙代尔说,中国的城市化将是21世纪提振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中国城市化率仅为50%左右,虽然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离发达国家的80%仍有较大差距。城市化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董事总经理托马斯·克劳茨研究德国制造业成功关键后认为,壮大中国制造业亟须提高“五力”:制造力,强化制造水平;劳动力,重视技工培养;创新力,增强研发投入;支持力,发展中小企业;责任力,重视环境保护。
“中国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需要特别关注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克劳茨说。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须有稳定的政策作支撑。这是蒙代尔和克劳茨的一致建议。蒙代尔认为,要改善金融体系,改革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而克劳茨则表示,要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减轻负担,鼓励更多中小企业进入更广泛的高竞争性行业领域中。
怡和集团董事、怡和(中国)有限公司主席许立庆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过去10年,全世界GDP年均增长2.7%,货币发行量年均增长9.8%,CPI年均上涨4.5%。“货币发行量增速比GDP和CPI增速之和高出2.6个百分点,这部分货币去了哪?相当一部分造成了资产性膨胀。”
许立庆认为,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这一问题或将适当缓解。“比如,‘绿能’的发展,将逐渐替代部分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既减轻了环境的压力,又可为多余的资金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在控制资产性膨胀的同时还加速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跨国并购推动双向投资
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逆势而上,同比增长17%,达1.5万亿美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企业“走出去”如何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动荡的环境下,各国企业如何寻找发展机会,并防控风险?
充分利用投洽会平台,本届国际投资论坛举办了“并购与企业发展模式转变”专题论坛,共同探讨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增速一直远超国际平均水平。特别是2011年“走出去”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成为国家战略,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迅速,海外市场不断拓展,已遍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种重要方式。
然而,在企业跨国并购的过程中,仍存在理念上的差距等许多问题。
中航国际北京公司收购德国洪堡公司25%股权,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水泥品牌,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一大成功案例。欧姆龙在中国构筑贯穿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经营模式,实现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引进来”的成功典范和代表。他们在畅谈自身的“跨国婚姻”实战经验时共同认为,文化的整合至关重要。
商务部合作司副司长刘迎军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给出三点建议:做好战略规划,把企业自身发展与投资国发展战略相结合;加快境外融合,包括利益与文化的融合;加强对外宣传,广泛宣扬合作共赢的理念。她说,目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遇到一些问题,政府将会从政策等层面给予支持,同时企业本身也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出海能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高虎城表示:“积极利用外资和鼓励企业‘走出去’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政策,将长期存在,不会动摇。我们将继续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推动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产业链合作;继续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投资合作,鼓励企业因地制宜地开展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加快中国企业与当地社会的融合进程。”
(责任编辑:zhoulin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