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贸易投资网

您的位置:中国贸易投资网 >> 投资政策 >> 正文

换届后的中国经济改革新局

发布时间:2013-03-22 09:57:51 信息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截至上周末,中国政府主要财经官员的任命已基本揭晓。其中,尤以新任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从中投公司回归的财政部长楼继伟和“破例”第三次出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以及新任的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商务部长高虎城格外引人注目。

  分析新一届中国政府财经团队的这些代表性人物,不难发现一个特点:学历层次较高、履职经验丰富,具有改革精神和开放特质,富有国际视野,善于和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和沟通。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他们之间的公共点,那就是他们基本上被认为是倾向市场的经济改革者。

  具体来说,四个部委的新任“掌门”有两位博士、两位硕士,都被认为是各自领域的行家里手。他们中年纪最大的是65岁的央行行长周小川,2002年以来,周小川领导下的央行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利率市场化等重大改革进程;长期任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楼继伟成为第十一任财政部长,是一次回归——他曾在财政部任职长达九年之久,曾参与设计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也是当时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牵头人;此前担任国土资源部部长的徐绍史,具有多年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经验,此次执掌国家发改委,他将肩负起统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而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升任部长乃顺理成章,这位有着丰富海外经历的商贸专家,自2003年起担任商务部副部长已近十年。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马凯1993年到1995年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楼继伟1992年到1995年任国家体改委司长,周小川1986年到1991年任国家体改委委员。这些细微之处,或许意味着中国将准备启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积极的经济改革措施。有迹可循的是,李克强就任总理后的首个新闻发布会上,曾不下20次提及“改革”一词,而且发誓要打破既得利益,以确保经济转型和保持长期稳定增长。

  事实上,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倒逼中国必须做出转变:世界经济已由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开始进入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的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兴产业,还是创新驱动、转变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都必须包含一个共同的核心元素:提升经济效率。而要提升经济效率就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不改革,无创新;无创新,则无发展!

  纵使当前中国经济条件已大有不同,如果说五年前经济工作最紧迫的任务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防止经济“硬着陆”,那么未来五年,摆在这些财经官员面前的最大挑战在于,长期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外部市场和低成本要素投入投资驱动的依赖,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短期看将是防止投资过热、通胀、房价过快上涨和金融风险。

  未来中国改革有哪些看点?笔者以为,有如下几大改革尤为需要实现突破。

  第一,国企改革。国企改革之所以紧迫,是因为国企利益集团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向市场经济的演进。国企改革的实质是要解决国有经济在中国市场的地位问题,中国应该通过改革再建成一个最有利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率的市场体系。其外在表现,首先是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其次是市场放开。

  第二,金融改革。周小川行长的留任,意味着除了稳定现有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系统,更重要的是要推进已有的金融改革。面向未来,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需要在多重约束条件下找到平衡之道。

  第三,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专家刘尚希近日指出,虽然现在政府经济职能有很大转变,但是市场经济的运行不仅仅依赖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变,还跟社会职能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财税体制改革是下一轮整个经济社会改革,尤其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领域。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将是在降低增长速度的背景下,进行一场以提高经济效率为核心的改革。其内容既包括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包括增加技术和创新,更重要的还包括市场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作者:周子勋 北京 学者)

(责任编辑:捂脸)

上一篇:世行推进投资贷款政策现代化  下一篇:中西部外商投资政策微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