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第113届广交会进入第三天。如羊城上空的连绵阴雨一样,参展商们难言轻松。在面对原材料成本上涨、招工难、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等“老困难”,外贸企业普遍心态更加理性、务实,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维度“突围”的新办法。而一个细节让人感触颇深,三信海外营销中心副主任姜艳静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企业刚进入非洲市场时,就遇到了来自国内的假冒伪劣产品,这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利益,也给“中国制造”的整体声誉造成影响,而对于这些新开拓的市场,一旦消费者形成固定负面印象,将很难改变。外贸企业在呼吁行业自律的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和商协会组织切实发挥职能,有效规范出口经营秩序。
“中国制造”是中国产品的一个符号,代表着中国制造业整体,任何一个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都是在给“中国制造”抹黑,而所影响的是所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国制造”曾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但由于近几年来,一些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中国制造”已经开始“变味”,逐渐成了山寨的代名词。“中国制造”是中国产品的铭牌,企业们应自发维护它,请不要给它抹黑。
在国际分工上,各个国家产品都有其特有的铭牌,比如,日本的产品给人的感觉就是制造精良,德国产品如德国人一样的严谨,美国产品则是新潮、创新元素十足,法国产品则是浪漫……这些铭牌可以说已经深刻在每一个消费者心中,而且是不分国界的。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出口的产品也由之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中国制造”在升级,但“中国制造”之前的物美价廉的特性不能丢,要保持下去进而发扬光大,这需要的是全体中国企业的共同努力,而一些中国企业为了蝇头小利生产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就像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一样败坏了“中国制造”的名声,之后受影响的是全体中国企业。
俗话说得好,破坏远比建设容易。“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是之前中国企业辛辛苦苦地建立起来的,也开始影响到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如中东和非洲,但就是几年来一些企业的产品“坑”了一些国家的消费者,进而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心中那种物美价廉的印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假冒伪劣,这就让之后来到这些市场的中国企业在推广产品过程中举步维艰,这可不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是前人挖坑后人遭殃,而且之后重新再树立“中国制造”物美价廉就很难了,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转变,期间还不能出现任何新的质量问题。
“中国制造”是一个整体,不容任何企业为其抹黑,有关部门应该严把出口产品质量关,同时也要整顿国内市场,不仅不让任何假冒伪劣的产品走出国门,也要让假冒伪劣产品在国内销声匿迹。保护“中国制造”更需要企业的努力,企业们要联合起来,为了共同的铭牌抵制那些生产假冒伪劣的企业,将这些企业挤出市场。
(责任编辑:Luc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