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贸易投资网

您的位置:中国贸易投资网 >> 投资中国 >> 正文

中日关系四十年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2-09-03 23:15:13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新生

  40年回顾

  友好合作时期(1972年—1982年)。中日友好合作10年之所以出现,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1.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由过去的孤立、对抗、敌视到尼克松访华、中美靠近,是一次政策上的大转弯;2.日本追求新的市场与能源地,中国可以说是十分符合这个条件的国家;3.中国急于打破孤立的状态。基于这三点原因,中日邦交正常化迅速开始。1972年7月7日,田中角荣内阁成立,9月25日实现访华,9月30日即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双方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日本的战争赔款、日本与台湾国民党当局断交。1978年,邓小平访日与福田纠夫首相缔结《和平友好条约》,1979年大平正芳首相对华提供“政府开发援助”(ODA),这一时期中日关系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市场与资源也吸引着日本的资金与技术。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中日交往最初的10年——友好合作时期。

  摩擦与合作的10年(1982年—1992年)。这段时期的第一个摩擦事件是1982年的教科书事件。日本当局将历史教科书中涉及对华侵略扩张的内容美化为在大陆“进入进出”;但在这个时期也有一些很好的互动:比如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访日,邀请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包括现在的首相野田佳彦也在其中;日本随后也分10年邀请3000名中国青年访日,可以说是当时中日友好往来的一个缩影。接着就是1984年中曾根康弘首相访华,带来了4700亿元的第二批日元贷款,是第一批对华援助贷款的近9倍。1986年出现了第二次的教科书事件,1987年又出现了光华寮事件。

  1988年竹下登首相访华,带来第三批8100亿日元援助。邓小平专程从北戴河赶回北京,感谢他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支持。1992年日本天皇夫妇首次访华,明仁天皇是一个比较平民化的天皇,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经历过战争疏散的痛苦,因此对战争反省得相对较好。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也访问了日本。这是中日的第二个10年——摩擦与合作的10年。之所以出现摩擦是因为经济合作方面出现问题,但通常表现在历史问题上。

  对立与合作时期(1992年-2002年)。1992年中日双方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进入市场体制下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高速时期;而日本则在1992年泡沫经济破裂后经济低迷,紧接着就是失去的10年,失去的20年,即将还有失去的30年。这期间中日双边贸易由1992年的289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857亿美元,中国对日的贸易顺差已经从当时的50亿扩大到了249亿美元。特别是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吸引了日本大规模的对华投资;但是在农产品和纺织品的方面,两国出现了贸易摩擦。对立的原因除经济上的压力外,传统安全也是其中重要因素。

  对抗与合作的时期(2002年—2011年)。这一段时期比前面的30年更加严峻,双方已经到了紧张化的状态。我们称小泉纯一郎为右翼、保守派,他在日本政界有些特殊——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1993年自民党下台后,日本首相任期一般最多两年,但小泉却做了这段时期最长时间的首相,他的主要手段一是改革,二是打历史牌。这一影响持续至今,现在中国威胁论在日本也很有市场。他一方面搞改革,另一方面打历史牌煽动民族情绪,中日关系则出现了“政冷经热”的局面。

  经济方面,日本2001年到2004年对华出口增长率为25.3%,但日本出口增长总率只有4.5%;日本对外投资增长率为-7.2%,但对于中国的投资则是46%。对华的投资比重从1990年的0.6%增加到2004年的12.8%。日本资本之前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是害怕中国的政策会变,很多大企业此前一分钱没有投,这一时期则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日企这种大规模的投资极大地带动了日本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造船业、海运业,因为当时中国的技术水平不够,很多零部件需要从日本国内运到中国来组装。

  但这一期间中国人民也出现了一些抵触情绪,比如丰田进入中国的第一则广告就惹怒了中国网民。有人认为丰田的广告让“狮子敬礼,这是第二次卢沟桥事变”、“日本对中国的新一次战争”,丰田公司做了好多工作才使事件平息下去;立邦漆的广告也出现了这种引起中国网民民族情绪的情况。

  其间,中日关系也出现过几次反复:2006年安倍晋三访华——“破冰之旅”;2007年温家宝访日——“融冰之旅”;2007年12月福田康夫访华——“迎春之旅”;2008年4月胡锦涛访日——“暖春之旅”,特别是2009年民主党鸠山由纪夫上台后,中日关系得到极大改善(鸠山由纪夫提出“东亚共同体”的方案,而且该方案最初排除美国)。

  这是中日关系40年历史的回顾。

  合作与竞争

  合作是主题,但也存在摩擦。比如中日双边贸易额从1972年到2011年飞速增长,人员往来由1万人次增长到570万人次,中国常住日本人口近100万,日本常住中国20万,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为2万,在日的中国留学生为12万。日本对华投资700多亿美元;在华的企业有2万多家,间接雇佣了1000万人。

  近年来中日双方的角色在互换:中国对日投资超过100亿,中国企业并购日本企业的速度加快,日本媒体惊呼“中国在购买日本”。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老龄化的日本需要中国市场,日本已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去年仅自然死亡就减少了12万人。日本教授曾开玩笑:“中国人不用害怕侵略,照这个速度500年后日本列岛上就只剩下1个日本人了。”日本对华出口占到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20%,中国对日出口占到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日本成为中国排在欧盟、美国、东盟之后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日本的技术提高产业结构,特别是在节能、环保领域。未来在构建一种以中日为核心的“东亚共同体”中,中日之间的合作也很有必要。

  但中日之间缺乏一种互信的机制,两国之间的感情很冷淡。2011年8月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两国国民都认为中日关系非常重要,这已经成为常识;但中国公众对日好感度为28.6%,下降10%;日本公众对华好感度为20.8%,下降6.5%。其中58.4%的中国公众、63.29%的日本公众认为原因在于领土问题。原因其次是中日缺少互信(25.6%、31.6%)。

  根据2012年4月舆论调查:喜欢日本的中国人占30%,喜欢中国的日本人占20%。

  缺乏互信机制的原因

  第一是对中国迅速发展的相互适应。以往常常是日本作为一个强者,中国处于弱势位置。现在由于中国发展快,日本压力很大。比如1992年中国的GDP为日本当年的12.7%,2010年则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从1997年到2007年10年间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了6倍多,去年(2011年)我国的财政收入相当于日本国家预算的两倍,而且其国家预算的近半是依靠发行国债;这样的发展速度确实给日本带来压力。

  第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艰难改革。改革均是由易到难。经济是考虑怎样做最有效率,而政治是考虑怎样分配最合适。中国目前的状况,收入分配严重不均,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而日本社会则失去发展的动力,如果不改革就会走下坡路。在这一点上,两国都需要坚决改革才会有希望。但艰难的改革需要民意的支持,因而执政者有时会借助民族主义情绪。

  第三是领土与领海纠纷。日本是个岛国,领土观念与中国人有本质的差别。由于人多地少,日本人具有很强烈的土地意识,甚至当年日本投降时有人想到“满洲”去投降,想在那边投降后获得土地。所以日本对于领土、领海问题的坚决程度令我们咋舌。

  第四是军事安全问题。随着经济逐步发展,我们的军费开支也逐渐增多,目前排世界第二(外国估计为1400亿美元),美国第一(7000亿美元),远远超过日本(近600亿美元)。之前我们会为日本庞大的军费支出感到忧虑,现在换成日本人担心也是正常的。

  第五是地区主导权及国际影响力的竞争。在南海问题、湄公河护航问题上日本频频施展话语权,表明了在与中国争夺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主导权。

  第六是历史问题的阴影。日本对中国的多次侵略等历史问题在中国人心中留下永远的伤痕,因此这也成为影响中日互信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将来历史问题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淡。

  第七是美国因素的影响。按基辛格的话来说:不好不坏的中日关系对美国是最有利的。因此美国会尽可能地阻止中日关系过好或过坏,以维持其在亚太地区利益的最大化。

(责任编辑:zhoulinjie)

上一篇:证监会初查明中信证券投...  下一篇:湖北22条举措提振实体经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