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危机变为机遇,是中国一贯的做事风格。根据最近美国荣鼎咨询的一份报告,2011年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增长了三倍。报告还分析了中国在欧洲的投资模式,指出私人投资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对基建、IT和高价值西方品牌特别感兴趣。
中国对欧洲投资的高峰开始于2008年后,就是全球金融危机刚刚发生时。当时对欧洲的直接投资规模在10亿美元以内,但2011年已经增长到100亿美元的规模,大部分都落在了欧盟核心成员国身上,特别是德国、意大利和法国。
通过分析投资模式,我们可以逐步看清中国人的兴趣范围和合作深度。荣鼎咨询的分析师认为,中国人的投资一是很大程度上被创新需求推动,二是也希望从国内竞争中抽身,最后当然是寻求兼并收购的机会。
中国目前的生产体系非常需要欧洲人所拥有的发达经济体系下的高级工作技能(包括环境治理与管控、质量管理、创新设计和高新技术方面等)。
在欧洲投资额前五位的中国投资者分别是:汽车厂商吉利、通信企业华为、电脑制造商联想、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电气与房地产开放商卧龙控股。另外,虽然中国国有企业只占了在欧投资公司的三分之一,但在210亿美元的总投资额中,他们占了72%的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欧洲的经济投资很少被拿来同其他主要投资国家比较,如美国、欧洲诸国和日本——因为中国占的份额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但中国人选择的项目对外表现得异常高调、倍受瞩目。如那不勒斯、安特卫普的港口建设、高端汽车品牌沃尔沃和其他一些高新技术和通讯产业的公司的兼并。
对欧洲来说,中国人的投资为疲软的欧洲市场注入了足够的资本,同时打开通往亚洲市场的入口。对中国来说,对欧投资最大的好处能更容易的在这个世界最大单一市场上销售产品,可以扩大自身的全球产业链,深入挖掘学习最新技术、品牌效应和人力资源,这一切都能帮助中国自身经济的快速飞跃。
中国在欧洲市场动作频繁,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市场失去兴趣。在那里,中国投资增长速度以每年两位数前进着。东南亚主要为中国的供应链提供资源和生产能力,对欧洲的投资将是一个有机的补充。另外,基建投资在东南亚和欧洲都在同时进行,这会有助于链接起全球市场。
早期中国对欧投资的例子,是在2010年时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成功获得比雷埃夫斯(希腊东南部港市)的货运港口。新的管理者承诺将花费7亿美元建设一个新码头,同时升级改造现有的港区。这笔买卖对希腊经济是个长期利好。
一些观察家也注意到,中国在欧洲频繁投资港口的举动,实际上是中国庞大远景规划中的一部分:中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公路、运输管道、铁路和港口组成的泛亚网络。这将是当代丝绸之路,对亚洲主要出口国家也是个好消息,最终会极大推动东西方贸易增长。
作者Suwatchai Songwanich是泰国盘谷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洪钦雄。
(责任编辑:he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