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玛雅人著名的2012预言一般,在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下,近年来高歌猛进的中国创投业迅速降温,募资、投资、退出等各方面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回报率节节下降、募资不畅、退出缓慢等问题不断加剧,令众多创投机构腹背受敌。
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创投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401起,其中披露金额的322起共涉及投资总额为25.11亿美元,投资数量同比下降48.6%,环比下降44.7%;投资金额同比下降63.1%,环比下降59.5%。
市场冷却期,创投机构何去何从?
向前走,转向早期投资
在创投市场一片繁荣的时候,高回报率让创投机构发力于短平快的Pre-IPO(上市前购入公司原始股)投资,主要靠二级市场套利。这种投资模式固然让许多创投机构赚得盆满钵满,但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目光较为短视,注重短期投资,不利于支持中早期企业的创新和创业发展。
创投机构迫切需要回归“创业投资”这一本源,将投资阶段前移和深化,更多转向天使和早期投资。
其实,许多创投机构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市场变化趋势,并积极采取行动。同创伟业今年完成一个早期基金的募集,同时也构建了一个创业孵化器“同创梦工厂”,专门投资种子早期项目,投资范围为TMT、生物医药、通讯以及新材料。其董事长郑伟鹤就表示,虽然现在是资本市场冷却期,但是针对早期项目的投资却越来越热,甚至可以用“欣欣向荣”来形容。
向深钻,布局产业链
改变投资策略,增强投资的针对性与倾向性,遵循产业链来布局投资,已成为大势所趋。循着产业链进行投资,不仅更加准确、精准,而且可以更好地为投资项目提供资源整合和其他增值服务的价值工作,还可以更好地拓展项目渠道。
布局产业链,要求创投机构改变过去遍地开花的投资策略,对于某一或某几个产业有相当的专注度,立足其上打造长线产业投资平台。高特佳早在2005年,就开始专注于医疗健康产业,先后投资了涉及产业链中血液制品、医疗信息化、医疗器械、医院后勤服务、中药等不同环节的项目。青云创投则一直坚持在清洁技术领域投资,成为该领域最著名的中国创投机构。沿着产业链条向细分领域深钻,将成为未来创投机构竞争的主要方向。
向下走,加强增值服务
一些创投机构也把投后管理挂在嘴上,但行动上只是要求进入董事会,参与企业的一些基本管理。在雷士照明风波爆发之后,投后管理更是成为了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讳莫如深的一个话题。
实际上,创投机构的整个经济行为涉及募、投、管、退四个环节,其中时间跨度最长的恰恰就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管理环节,这是创投机构价值区分的关键。毫无疑问,在业务经营上投资人永远是配角,但投资机构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间接地参与到企业的成长中。比如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创投机构可以帮助被投企业做一系列的行业并购,帮助其提升市场占有率,更好地站稳自己的脚跟。在行业并购中会涉及到对并购标的的尽职调查、估值等内容,企业对此不见得擅长,但这恰恰是投资机构最为专业的地方。
向内看,塑造多元专业人才
在这个曾经讲究“人海战术”的行业里,“跳槽去创投”一度成为流行语。当市场降温下来,创投机构不得不开始调整自身的步伐,创投团队也受到严峻的挑战。
与精简人员相比,加强人才体系的培养,打造由多元专业人才组成的投资团队无疑是更为重要的举措。这也是创投机构提升自身竞争力,安度冷却期的一大关键,因为高素质的创业投资管理人才决定着创投机构投资的成败。
市场的冷却,对这个新兴行业而言,未尝不是一个去除浮躁、回归行业本真的契机。
(责任编辑:zhoulin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