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贸易投资网

您的位置:中国贸易投资网 >> 投资环境 >> 正文

“三重压力”挤压 中国制造图谋深度突围

发布时间:2012-07-24 09:56:31 信息来源:中国机械设备网 作者: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承接转移”,国内出现少量资本“抽逃”实体经济迹象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后危机时代”,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如何直面压力、突出重围、再造“新比较优势”?

  近日,由博鳌亚洲论坛和瞭望周刊社共同主办的“博鳌制造业圆桌会议”上,来自美、德、法、日、韩和中国的制造业巨头,共同为中国和亚洲制造业的发展路径问诊把脉。

  转型提速应对欧美“再工业化”

  2012年1月我国出口额同比下降0.5%,这是2009年12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一信号引起广泛关注,预示支撑“中国制造”的国际贸易空间正在加速缩小。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新一轮制造业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打响。

  美国通用电气集团负责人坦言,从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看到经济虚拟化使失业率高、消费信心不足。必须从“去工业化”转向“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把就业岗位带回美国。

  31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贸易逆差的日本,也出台激励措施,避免产业“空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

  “只有重塑实体经济,发展才有基石,这只是一个方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总经理林左鸣说,欧美“再工业化”的更大目的是,立足“后危机时代”,抢占全球产业科技的制高点,掌握高端制造业的领导权。

  “这将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形成围堵之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说,欧美等国将借“再工业化”重新搭起贸易壁垒,并且通过“碳税”、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等规则,重夺国际产业竞争主导权。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指出,中国快速形成的巨大生产能力,是面向全球需求模式的。美国家庭的“去债务化”和欧洲政府的“去债务化”,无疑倒逼中国产能寻找新出路。

  “这个新出路主要在国内。”调整出口和投资型的发展模式,转而发掘内生动力,向内需要发展是“中国制造”拥有的最大机遇之一。三一重工(600031)副董事长何真临说,近年来,三一重工收购了全球混凝土老大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同时与奥地利帕尔菲格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迅速在国际并购中成为“全球机械巨人”。

  对此,美银美林中国区主席刘二飞说,过去5年,中国的海外并购投资额超过2300亿美元。“现在的海外市场是买方市场,预期中国的海外投资趋势将会提速。”

  “新比较优势”应对同质竞争

  “前有发达国家抢占高端制造业,后有新兴国家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迟福林说,“中国制造”长期依赖的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数据显示,以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为例,目前越南大约是每月1000元人民币,印度大概是600元,而中国东部沿海已经达到2500元至3000元。

  “中国制造业综合成本已超过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这让有些制造企业感到迷失和担忧。”苏波说。

  2011年以来,北京和长三角、珠三角等25个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22%。一些企业出现了“用工荒”,而少数跨国企业也有转移出中国的迹象。

(责任编辑:heyan)

上一篇:阮修星:理性看待“中国...  下一篇:伦敦奥运刮起中国风 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