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东青岛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李成德:以“民生”为着力点促提升
□李成德
编者按
2013年7月24日是每个检验检疫人记忆犹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原则上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法检”,要求质检部门抓紧研究法定检验体制改革方案。自8月15日起,国家质检总局对1507个海关商品编码项下的一般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商品检验。此次调整,是对我国十几年来持续实施的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传统模式的深刻变革,所涉及的产品类别之广、调整力度之大、过渡时间之短,可谓自进出口商品法检制度确立以来之最。此次调整,使深化检验监管模式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检验检疫部门所面临的最重要、最关键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目前,全国检验检疫系统正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检验监管体制改革,涌现出许多心系事业、积极思考的好同志,写出了许多有见地、有价值的好文章。1月3日,本专栏刊发了中央党校质检分校学员、山东青岛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李成德的探索文章之一《鼓起自主改革勇气》。从今日起,还将分两期刊发他的文章,敬请关注,期待互动。
改善民生是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管理,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目前,社会上许多与民生问题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都与检验检疫职能相关。例如:涉及食品添加剂、转基因等课题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广大民众生命与健康安全的进口医疗器械质量、疫病疫情防控;涉及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的动植物检疫问题等。
然而,由于对检验检疫工作缺乏了解,批批报检的检验模式又对企业成本和通关速度造成直接影响,使得广大企业和民众普遍认为对出口货物“管得过严”、“管得太死”,引发抱怨及不满。其中,最普遍的误解是认为我国政府部门替外国消费者把关,人为阻碍本国出口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此种误解的存在,使得检验检疫工作长期处于舆论压力之中,甚至影响到整个机构的形象。究其根源,是检验检疫的成效评价和宣传体系作用发挥不足。
传统检验检疫执法成效的体现,主要依靠进出口商品不合格检出率、国外通报我国商品不合格率等指标。对于检验检疫工作,无论是日常执法,还是后续成效评估,往往对各项业务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后续引导和宣传力度不足,导致检验检疫工作内容、职能作用以及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得不到了解和认可。主要问题包括:没有将涉及民生领域的关键职能成效突出出来;没有将与国内安全、卫生、环保直接相关的进口业务突出出来;没有将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突出出来;没有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对成效评价的巨大影响突出出来。
这些关键职能,恰恰是广大民众评价检验检疫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
要解决检验检疫职能成效不突出的问题,关键是要树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的检验检疫职能架构,在涉及本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及卫生环保等领域加大执法力度。
一是建立“严进宽出”的基本监管思路。在出口方面,应进一步研究出台加快通关便利化的有效措施,通过最大程度减小检验检疫对企业成本、物流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把更多精力转移到对进口领域的执法把关中,严把进口产品准入关口,维护进口产品市场秩序;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调控市场;加强进口动植物疫情防控,严防有害生物入侵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加大入境口岸卫生监测,防止重大疫情传入等。
二是以民生热点问题为主要着力点。如针对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加强对进口食品及食品添加剂、食品接触材料的检验监管,完善相关技术法规及检测标准,加强后续监管,对违反用途进行使用、销售,以及违规再加工、再掺杂等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针对转基因问题,加大对进口粮食、食品的基因检测,严防不明基因传入,建立跟踪监测制度,加大对转基因影响的课题研究;针对民众生命与健康安全,加强进口医疗器械检验监管以及口岸卫生防控;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加大对入境种苗、农药等的检验检疫及监管措施等。
三是加强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设计,规范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增强快速、有效、妥善处置各类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应急处置的信息发布,正确引导媒体和社会舆论,勇于面对公众监督,通过有效的应对促进民众对检验检疫工作满意度的提升。
四是形成对检验检疫成效的研究和宣传机制。通过成效评价体系改革、绩效考核目标的调整,将工作重点调整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对现有以检出率、通报率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和改革,建立更加科学合理、使检验检疫重要职能作用体现更为充分的新型指标体系,增加与民生工作密切相关的重点工作领域成效比重,加大对舆情、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成效的比重,增加对宏观经济领域调控和管理成效的比重。扩大对检验检疫成效的主动宣传,以典型案例、重大检出、舆情应对等内容,提升检验检疫工作成效在全社会的认知,增强民众对检验检疫工作的满意和认可程度。
(作者系中央党校质检分校学员、山东青岛检验检疫局副局长)
《中国国门时报》
(责任编辑:Luc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