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贸易投资网

您的位置:中国贸易投资网 >> 行业研究 >> 正文

农业“走出去”,企业如何挑大梁

发布时间:2014-08-29 11:21:03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国际在线 作者: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为了促进我国农业“走出去”,国家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鼓励农业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担当重要角色。

  农业“走出去”,开拓新的资源和市场,企业是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走出去”获得长足进展,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已有300多家企业在全球46个国家或地区开展农业合作,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领域涵盖农、林、牧、副、渔各业,我国农业“走出去”已遍及全球五大洲。

  农业如何“走出去”,企业该怎样挑大梁?近日,在山东省临沂市举行的由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主办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发展培训研讨班上,有关专家给出了他们的回答。

  A认清家底,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供需紧平衡——“走出去”争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及粮食进口的依存度风险逐年增大,农业‘走出去'发展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必须加快步伐。”研讨会上,有专家这样说。

  近十年来,我国已由农产品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据统计,2013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其中谷物进口1458.5万吨,大豆进口6337.5万吨,植物油进口922万吨,棉花450万吨,食糖454万吨。此外,我国牛羊肉进口55万吨,水产品进口92.8万吨,苜蓿草进口75万吨。这些农产品的进口总量折合相当于利用了耕地约7亿亩。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达6.8-7.7亿吨,其中谷物需求量约5.8亿吨。目前,我国现有粮食生产能力仅5.9亿吨,粮食缺口1亿吨。以谷物为例,按照国家提出的谷物自给率95%的目标,到2020年,每年需要进口约3000万吨。而到2020年,我国牛羊肉需求量1400万吨,需要进口200万吨;牧草需求750万吨,需要进口300万吨。

  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正在不断加剧。目前,人均耕地仅1.35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21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对土地的粗放利用,要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之水土污染和草地沙漠化,使得耕地和饲草地面临衰减威胁。此外,我国虽然拥有广阔的渔业水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但是,由于长期过度捕捞,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严重。我国畜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饲料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专家认为,受上述农业资源的限制,仅靠国内农、畜、渔业生产,已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海外农业资源,已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重要战略之一。

  B抓住机遇,有关部门正制定扶持政策——“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展开竞争

  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我国农业龙头企业达11.83万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4.7万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0亿元和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分别为137家和57家,但“走出去”的企业只有300多家。因此,农业企业在推动农业“走出去”中将大有可为,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待挖掘。

  2013年,中央办公厅到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就农业“走出去”进行专题考察调研,提出了政策支持的意见建议并上报了专题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批示:“推动农业‘走出去',既有利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又能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全局。要组织力量,认真研究农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

  商务部合作司介绍,多年来,国家对“走出去”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给予远洋渔业自捕水产品运回、造船补贴、燃油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了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壮大。目前,在海外种植业、畜牧业、种业方面,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调研,有望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这为我们农业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还要看到,‘走出去'不仅是企业的历史责任,也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农业企业要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加速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走出去',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与世界大企业开展竞争和较量。”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会长刘身利说。

  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是加快境外农业合作开发的前提。“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的规模还比较小,产业层次还不高,我国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弱,这就需要企业在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深耕国际市场,深谙国际贸易规则,加快培养懂国际经营的人才。”刘身利说。

  C寻找路径,企业练好内功积攒实力——“走出去”需要顶层设计

  “当前,我国农业‘走出去'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的现代粮油加工业才刚刚起步。过去20年时间里,我国的企业一直处于学习的状态,学习国际粮油企业的布局方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式。因此,这个客观因素决定了我国农业企业要‘走出去'还缺乏实力,还没有积攒足够的智慧,对于什么时候‘走出去',怎么走,还没有做好准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说。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董事长吴文军说,目前,我国国内的农业企业仍然缺乏全球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经营能力,缺乏国际化人才。此外,国内的企业或多或少的都资金不足,不具备对外投资的最基本条件。对于农业的对外开放,国内的业界缺乏整体规划,国内生产、市场流通、对外贸易环节都存在部门分割的问题,这会给管理上带来麻烦,甚至影响整个市场的发展。

  “在风险应对方面,我们也需要从长计议。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市场的危机不再是单纯的国外商品涌入国内,冲击国内市场的风险,而是整个国际市场面对的越来越多的不稳定性因素。”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开展与创新部经理陈翔说。

  农业企业“走出去”,需要走怎样的路径?农业部经管司巡视员关锐捷说,企业“走出去”要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不能盲动。国外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国内有差异,在选择投资区域和项目品种时,一定要深入调研,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规避风险。

  企业“走出去”,政策是保障。关锐捷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外向型农业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建立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给予适当的补贴或贴息,加强对企业及其负责人的培训,建成权威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及时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

  “一些国家对以‘圈地'、租地等形式占有土地、牧场资源的做法比较敏感,应抓住所在国缺资金、技术、管理和支持鼓励国外企业投资加工业的有利时机,发挥我们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占优的有利条件,采取以项目、技术、良种等龙头企业带生产基地的方式,以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取土地密集型资源。”关锐捷说,龙头企业可通过发展种养业,兴办农产品保鲜加工业和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等方式,带动国内农业生产资料、机械设备和劳务的输出。

  我国农业企业要在国际上站住脚,说到底就是拼质量、拼品牌。关锐捷说,应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加强对相关国家农产品市场的跟踪研究,重视品牌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申请境外品牌注册、卫生注册和国际质量、环保认证,创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和质量开拓国际市场,从而扩大我国农业企业的知名度。

  “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需要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尤其要制定更高层面的发展战略规划,强化国家外交支撑作用,同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唯此,企业在‘走出去'征程中,才能走得好、走得稳。”农业部农研中心产业与技术室主任张照新说。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国际在线)

(责任编辑:lixuezhen)

上一篇:资本海外并购青睐“舌尖”  下一篇:券商股逢回吐吸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