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交通银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问卷成果展示与交流会”在北京举办,《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在论坛上发布。
报告显示,该调查截至2024年3月31日共计回收1657家企业的答卷。按所有制进行划分,中资民营企业占比超过71%,中资国有企业占比为13%,外资企业占比约15%。按企业所在地区进行划分,75%以上的受调查企业位于东亚,约14%位于中亚,位于东南亚的仅约7%,位于其他地区的不到5%。按主要客户所在地区划分,逾四成受调查企业以东亚、欧洲为主,逾三成以东南亚为主,近三成以北美为主,主要客户在其余地区的企业占比均不足二成。按企业所从事行业划分,42%从事制造业,32%从事批发和零售业。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仅占约四分之一。按员工数量划分,逾六成企业的员工数量少于100,约17%介于100和300之间,约7%介于300和500,约13%的企业拥有超过500名员工。按2023年销售收入划分,近七成在5000万美元以内。按2023年出口额占销售收入比例划分,10%以下、10%~50%及50%以上的企业比例大致相等。
据问卷调研结果显示,从企业的角度,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呈现企业参与广泛,使用场景多元,使用动机积极,政策支持有力等亮点,同时也存在特定业务参与比例失衡、政策复杂性过高、资本流动障碍和风险对冲工具不足等短板。为慎扎实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进一步策流程、完善法律法规、增强资本流动性、发展风险管理工具、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等,以突出亮点,补足短板,持续提升企业使用人民币的意愿。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主要短板有以下几点:
(一)特定业务参与比例较低
虽然人民币的使用场景较为丰富,但是各业务的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距。例如,人民币在贸易融资领域的应用比例相对较低,只有19.18%的企业进行了人民币贸易融资。在人民币成为低息货币的历史性机遇下,我们预期更多的企业会因为更低的融资成本选择人民币进行贸易融资,因此持续跟踪关注该数据有重要意义;跨境人民币现金管理的应用比例只有16.18%,可能反映出企业在实践相关业务时存在信息不对称、操作不便或风险管理工具不足等问题;离岸人民币相关的各种业务的应用比例也普遍较低,直接影响到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使用离岸人民币业务较少体现出离岸人民币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鉴于离岸人民币市场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例如,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较小、流动性不足、市场进入不便等可能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低比例的特定业务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政策环境和法规框架可能尚未完全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导致企业在使用人民币进行某些业务时感到不便或受限。其次,金融服务机构可能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支持企业在这些领域的人民币业务,例如缺乏专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交易成本较高或服务效率低下等。最后,企业自身对于使用人民币进行特定业务的认知和能力也可能不足,需要通过培训和指导来提升。
另外,在所有业务类型中,国有制企业的参与比例均为最高,民营企业次之,外企最低,体现出人民币国际化仍处于起步阶段,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普及度,尤其是对外企的吸引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政策太复杂,一致性和兼容性较差
调研结果显示,企业普遍认为政策复杂性、一致性和兼容性是跨境人民币结算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高达63.84%的企业认为跨境人民币结算面临的主要障碍是政策复杂,43.23%认为法律法规的兼容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分行业、分所有制来看,政策复杂性在所有类型的企业中均占比最高,体现出问题的普遍性。在人民币业务方面,更好的政策支持、更细致的政策解读和更有持续性的政策也都在企业的需求和期望中排名靠前。鉴于政策支持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作用,企业对相关问题的强调和反应必须引起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
涉及跨境人民币使用的法律法规可能包含众多条款和细则,这些规定可能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和交易类型中有所差异,使得企业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此外,政策的更新和调整可能频繁,企业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政策环境,这可能会分散企业运营的注意力和资源。政策复杂性还可能导致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例如,企业在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时,可能需要完成一系列繁琐的审批和报告程序,这些程序可能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如果政策指导不明确或执行标准不一致,企业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交易的效率和顺畅性。此外,政策复杂性还可能影响企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信心和参与度。如果企业认为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的门槛过高,或者担心政策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它们可能会选择更为熟悉和稳定的货币进行交易,从而限制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和发展。
(三)交易对手人民币接受度较低
在跨境交易中,即使企业使用人民币的意愿较高,但如果交易对手对此持保留态度或拒绝接受,自然会限制人民币的进一步广泛使用。有46.97%的企业认为交易对手不愿意使用人民币是目前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主要风险和困难。这体现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交易对手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担忧、对人民币相关政策的不确定、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场景受限、以及对人民币相关业务流程不熟悉等问题。
(四)存在资本流动障碍与风险对冲困难
有45.78%的企业认为资本流动障碍是跨境人民币结算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些限制可能包括对资金出入境的审批要求、额度控制以及税收政策等。这些障碍增加了企业在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时的复杂性和成本,降低了交易的效率。资本流动障碍还可能影响企业对人民币作为投资和融资工具的利用。例如,企业可能因为资本流动的限制而难以充分利用人民币进行海外投资或吸引外资。这不仅限制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使用和认可。资本流动障碍可能导致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面临困难。企业在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时,可能需要进行外汇风险对冲。然而,如果资本流动受到限制,企业可能难以通过衍生品市场等工具有效管理这些风险,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这点在问卷中也有所体现:20.07%的企业反应风险对冲的衍生品工具存在不足;约30%的企业认为人民币汇率波动时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和跨境直接投资的主要风险。降低资本流动障碍,丰富企业的风险管理工具对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重要作用。
(五)金融服务网络的覆盖面和深度不足
调研结果显示,中资银行及其境外机构在提供跨境人民币服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约90%),这表明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中国本土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机构通常对人民币业务更为熟悉,且受到中国政策和监管环境的直接支持,因此在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吸引外资“引进来”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境外本地银行和跨国银行在提供人民币服务方面的占比较低,体现出人民币国际化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能吸引足够的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到提供人民币金融服务的市场中来。这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币对境外主体的吸引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可能也与监管和合规要求有关。在持续推进金融高水平发展的大背景下,持续关注该指标的变化有助于更全面的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市场需求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动力。一季度中国经济整体向好,进出口贸易、尤其是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等新兴经济体贸易回暖,为一季度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奠定基础。较低的融资利率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增强外资投融资意愿,拉动人民币结算量进一步提升。同时,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不确定性仍存,货币多元化步伐加快,多个国家将人民币纳入货币储备,人民币债券等资产吸引力增强。中国多年来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和完善海外人民币清算安排,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人民币清算行,人民币国际化使用初步具有网络效应。此外,各大银行不断迭代升级跨境结算相关产品,一体化资金池、便利外贸新业态等具体措施的落地,在微观层面上满足了不同类型人群对人民币结算的需要,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坚实保证。
(责任编辑:bi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