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乐,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近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王志乐在发言中指出,推动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全球价值链布局的角度去思考,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应该在全球价值链中转型升级。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对外开放尤其是引进外资,值得注意的有两方面,一是,扩大开放的幅度加大。其中汽车和金融在内的十二个领域都要进行新一个层次的开放。第二,就是国民待遇。只要在中国注册的企业就一视同仁。从今年年初5号文件到8月39号文件,中央这么短的时间发布两个对外投资的文件可见,这几年应该外资的增长并不乐观。
2005年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引进外资比例最高的一年。其中,日本、德国、美国的投资占在国内占比各为15%,但是现在这三个国家的投资占中国引进外资的比例只有5%。而香港企业从05年的40%-50%到现在攀升为60%-70%,这个数字说明中国的外资引进确实面临挑战,所以中央现在采取的措施非常正确的。
中国社会应当更新其理念意识,从而对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有一个全新认识。换句话说,中国亟需理论创新。
首先,中国社会应当认识到,如果中国企业希望在国外顺利发展,在他国获得同等待遇,相对应的中国也应当给在中国的外资同中国企业一样的待遇。跨国公司不是传统的帝国主义或者发达国家的掠夺资源的工具,他正在变成一种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全球型的公司。全球公司有全球战略,打造全球价值链,在全球整合资源。当他们有了全球的管理治理架构,他们也有了要承担全球责任的要求全球战略、全球管制、全球责任,使得这种跨国公司全球化越来越高。这些公司海外业务超过了本土业务,一百家跨国公司有82家跨国指数超过了50%,这个公司叫做全球公司。由于业务的变化,他们必然与所在国形成利益共同体,或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世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中国社会应当支持并打造全球产业链,利用全球的资源进行生产竞争,而不只是一味地要求保护民族产业。全球公司的作用已经不能用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解答,他们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中国制度转型的催化剂,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同盟军,利用这样的理论创新,用现在的全球公司理论改变过去的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按照中央30多年来这个大的方向坚持开放,坚持和这些跨国公司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
第三,中国应当采取一种新的安全观,过去国内要求防范外资,但现在中国应当接纳外资并同其合作共同维系安全。
理论创新只是一部分,之后还有三个关键方面的转变和创新。
首先是观念转变:从投资输入国的思维转变为投资输出国。现在引进外资的时间节点过去不同,中国过去几年正在从投资输入国变成真正的投资输出国,我们的观念没有跟上这样的一个转变,投资输入国的思维基本上是保护自己防范外来的投资,但是投资输入国正好相反,我们的企业到了外国希望外国给我们开放,希望外国给我们的国民待遇,那么,现在想要给中国企业创造这样好的环境,就必须给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同样这个待遇,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外国公司要求国民待遇。
第二,要从民族工业的思维转向全球工业全球公司打造了全球价值链,他实际上打造的是一种全球性的经济形态,但是很多人想问题的方法或者我业发展的思路还停留在民族工业的思维上面,以至于很多企业政策实际上鼓励的不是走向全球,打造全球价值链,而是打造国内价值链。这种国内价值链怎么样能够和全球价值链竞争。所以中国企业亟需从民族工业思维转向全球工业思维。
最后就是要要从传统的安全观走向新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出,要有一种综合的、全球的、合作的新安全观,过去我们不让外国公司进来好像最安全,实际上这个安全观传统的不适应现在的局面。我们应该接受总书记提出来的新安全观,在开放中在合作中和这些跨国公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造这种真正的安全。
有了这样三个观念转变就能理解中央现在最新的外资开放政策;有了这样三个观念转变,中国的企业才能够理解我们走出去实际上就是要打造源于中国的全球公司。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应该打造互利共盈的全球价值链公司,所以从理论创新到观念转变是能够落实中央“一带一路”倡议和以及“引进来”“走出去”的新战略。
(本文根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三亚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lixue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