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环境的变化,国际矿业市场走入低谷,部分中国企业“败兴而归”。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升温的同时,海外矿业投资却陷入了瓶颈。
缅甸和中国公司合资的莱比塘铜矿的围挡扩建工程去年于去年12月22日遭当地民众围攻。缅甸警方和抗议群众发生冲突,导致1名当地人头部中枪死亡,中方2名员工和数名警察受伤。这已不是该项目第一次遭遇抗议。冲突事件也令在缅其他中国投资者担心反华情绪蔓延。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要实施好互利合作项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而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主席昂山素季也表示,"希望外资企业在缅甸投资时必须考虑当地的利益"。
从这件事件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并不是一帆风顺,需要不断适应当地法律、人文环境等。
近几年,中国企业频频走出去投资海外。在部分企业铩羽而归,以及"高投资低回报"的背景下,中企海外矿业投资也显得任重道远。
虽然中国企业在政府鼓励下,在海外进行了一系列的矿产投资,积累了国际投融资、资本运作、项目开发等方面的经验,不断增强与被投资国的关系,但也遇到项目周期拖延、建设成本超预期、政府政策变化、其他矿业公司竞争加剧等方面的挑战。
首先,投资国政治环境不稳定。对于非洲,特别是以地区酋长制为主要治理方式的国家中,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矿业的过程中除遵守当届政府通过的法律外,还要正确处理和当地酋长之间的关系,增加企业的额外投资成本。
同时由于被投资国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导致企业面临未来的不确定风险较高,企业有可能无法收回成本。
同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投资也面临着引起争端和被起诉的风险。
其次,基建投资过大.在当前中国企业直接投资的矿山多位于发展中国家或者落后国家中,矿山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基本建设需要,还要处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为当地居民修建道路、建立公用设施等,补偿款、拆迁费用等的不断增加也给投资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也影响整体项目的推进速度。
再次,投资矿山质量不高。在SMM调研和统计的41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矿山情况来看,有14家矿山处于开采阶段,8家处于矿山建设阶段,其它矿山为停采、可研和勘探阶段。14家已经开采的矿山主要分布在赞比亚、秘鲁、老挝等国家,投资的矿山杂质含量较高,特别是有些矿山含砷量较高,严重影响生产铜精矿的质量。而对于矿山质量较好、杂质较低的澳大利亚、智利等地区矿山投资数量明显偏少,国内企业投资力度不足。
最后,中国企业优势不明显。当前,中国企业参与国外矿山的主要收购方式有配股与大宗交易、现金购买、股票收购、合作开发等,国外投资的主力军仍然是具有实力的国企,但相对于国外大型矿企,这些中国企业在资本运作、并购整合、项目开发、维护政府居民关系的经验仍有很大的不足。同时对于近年来在投资数量上增长迅速的民营企业,其海外投资多为中小型矿山,除面临以上问题外,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弱。
中国是资源需求大国,铜矿资源每年60%以上属于进口,中国必须在矿山资源上握有筹码才能在价格上占有一定的定价优势,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铜矿山也必须要坚持下去。但面对诸多的挑战,中国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并购、投资理念,不断向国际大型矿山企业学习并积累经验,使海外投资矿山不仅在"量"上有增加,更要在"质"上有突破。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需要专业思维
2013年我国对外投资收益逆差599亿美元,尽管由于投资基数庞大,净资产收益率-3%,但亏损额仍创出30年来的次高。矿业企业不仅经历了海外购矿的热潮,也在与国际资本的较量中屡屡受挫。
“走出去”企业需要改变传统思路,让市场回归市场,让专业回归专业。特别是“因地制宜”,从专业角度评估风险,设计不同的投资模式。
事实上,海外投资正从主权投资、国企投资为主,向民间资本转移,这一变化恰恰是提升投资行为市场化程度的良机。数据显示,过去7年,我国对外矿产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从2007年的42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逾200亿美元,增长近5倍。在澳大利亚等国,矿业投资项目中民营企业已占80%以上。
诚然,一方面,庞大的社会资金解决了“出海”的关键问题,但参与主体日渐增多,遭遇拷问的却是民营资本的风险承受能力。
纵观近年因海外矿业项目亏损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因为投资躁动,往往缺乏专业研究,不了解当地背景。比如,对当地实际情况了解不够,自身缺乏独立经营大型矿业项目的经验,只了解基础业务如勘测、开采、矿业服务等,不适应整个矿业项目的长周期运作的经验和资金压力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缺少的是“抱团”分散风险的能力。从根本上看,“走出去”有益于我国矿企拓展海外业务。但民营资本作为规模有限的“外来户”,盲目决策“拍脑袋”却频频不适应市场要求。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亿美元买教训”频频上演。
不仅如此,随着投资额放大,中国企业购矿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借贷,投资杠杆风险大也带来新问题。以某上市矿企收购的南美铜矿价格为例,报价是项目此前转让市值的3倍以上。而矿业项目回报较慢,需要长时间资金周转,一些企业在项目运作中便不堪负荷。
而另一方面,从美日等国上世纪的“购矿热”来看,政府及协会等企业组织能够在市场中提供何种服务,也关系到投资的成功。其中引导熟悉投资环境,创新融资模式是重要环节。
事实上,海外市场与国内情况相差甚远。比如,矿产所在土地为个人所有,社会环保力量颇为强势,均使得中国企业的美好愿景往往事与愿违。让矿企“走出去”不再感到“水土不服”,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景才更值得看好。通过市场化形式分散风险,提高投资专业化程度,是中国能源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严酷考验,同时也将是自身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
来源:中国走出去
(责任编辑:lixue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