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第五届全球商学院院长论坛上,中国的商学院遭到了“炮轰”。有观点认为,自中国各大商学院成立以来,“国际化”、“全球视野”等成为其追求目标,就读的管理层人士也将此看作评判商学院的重要因素,然而本地的成功才是企业全球化的基础。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中国的商学院目前存在的问题。我国为数不少的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只顾着在海外攻城略地,却忘了先把自家后院经营好。最后,成了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不仅无法实现当初的国际化目标,自家后院也因为疏于管理趋于荒废了。
实际上,央企的国际化进程,应当并不仅仅意味着“走出去”。如今中国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在中国市场上与外企合作与竞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国际化”。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走出去是一个必然的选择。2002年,“走出去”战略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战略之一被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选择一个怎样的时机,以一种怎样的方式走出去:是只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还是在掌握核心竞争力之后水到渠成地走出去。
德国一些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的方式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都知道德国有奔驰、宝马和大众汽车、西门子等全球知名的国际大企业集团,却忽略了德国中小企业才是德国经济的核心支撑,其产值占到德国经济总量的80%以上。而这些德国中小企业在其国际化过程中也是独领风骚,其成就一点也不逊于德国的那些明星企业。
德国刀具机床企业Vollmer集团总经理Stefan Brand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很自豪地说:“我们公司虽然不大,但是没有我们,世界上很多事情就做不成。”这种底气来自何处?就是来自于他们对自家后院的深耕细作,来自于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极致追求。这些中小企业虽然规模都不大,但在其专注的细分市场却往往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还是以Vollmer集团为例,其技术集中于刀具机床中的磨床和电火花床领域,前者的市场份额约占到70%,后者的市场份额约占到90%,木材切割圆锯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则高达98%,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相关刀具生产企业都会采购Vollmer公司的产品。
事实上,Vollmer集团只是德国众多这样的中小企业的一个缩影。这些中小企业凭借在细分市场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工业制造领域名副其实的“蚂蚁”冠军。例如,Koenig &Bauer是印染压缩机的全球领袖, RUD是工业用链的全球领袖,而Karcher则是高压专业吸尘器的全球领袖。凭借这些难以取代的技术优势,在德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的同时,机床、金属加工、传感器、空气净化器也都随之走向海外,成为国际化经营的大赢家。
德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经验再次告诉我们那个通俗道理: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把自家后院经营好了,才能取得国际化经营的成功。只要把自家后院经营好了,国际化也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否则,还是那句话,强扭的瓜不甜。仅仅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还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
在我国其实也不乏这样的正能量。中国高铁的“走出去”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两年来,向世界各国推销我国高铁技术,几乎成了李克强总理出访时的“标配”,甚至有媒体称他为“最佳高铁推销员”。李克强总理为什么愿意向各国推销我国的高铁技术,为什么愿意做“高铁推销员”?究其根本,还是我国的高铁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去年上半年,不到半年的时间,中国南车在阿根廷便获得了接近60亿元的车辆订单。这固然与其“走出去”战略有关,与李克强总理不遗余力地推销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有了难以取代的技术优势,才让中国高铁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攻城拔寨”。
全球化时代,国家化经营是世界大势,但走出去的时机和方式却是关系到每一家公司战略成败的关键问题。在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之前,不妨先沉下来,苦练内功,经营好自己家的后院。修得根深,方能枝繁叶茂。企业国际化也是这个道理。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孟书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lixue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