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在东亚的影响力日渐提高,背后显示的是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东亚各国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势不可挡,不断加深并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11月4日刚刚结束的第112届广交会上,一名来自香港贸易公司的采购商DANKAJ,签下了一份50万人民币的订单。他表示该公司正在逐渐提高以人民币结算的订单份额,这一比例已由去年的20%提高到今年的40%。
广交会上,越来越多来自东盟的客商愿意选择人民币结算,这一结算方式,无论在便利性和避免与美元交换中产生汇率损失方面,均显示了极大的好处。
除了贸易结算,今天中国游客携带大量美元现金出行东南亚的现象已不多见。很多国家的ATM机上,大都贴有银联标识,随时可以取现。
新加坡的一些金店,甚至贴着“欢迎用人民币来购买黄金饰品”的招牌,可以直接接受人民币现钞的使用。
东亚上空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人民币云团”,云团下是中国庞大的市场“绿洲”,这一绿洲极大地吸附着东亚各个国家,使各方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即便政治、领土方面的小摩擦不可避免,中国对东亚地区经济的引领作用仍在不断增强,未来“云团”或将形成气候,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更长远的和平发展。
“人民币云团”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人民币已经日益成为一种参考货币。
自2010年6月人民币恢复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东亚10个国家和地区中,盯紧人民币的货币种类比早先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时期(2005年7月到2008年)有所增加,而同期盯紧欧元和美元的货币种类却在减少。
英国《金融时报》基于该研究结论,惊呼“东亚如今已成为一个‘人民币区’”。
但由于目前人民币在资本项下还不能自由兑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军红,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东亚“人民币区”的说法还为时过早,但“人民币云团”的形成已经毋庸置疑。
它的集中表现就是,东亚国家的汇率波动,在客观事实上,与人民币汇率之间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目前,韩国、印尼、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6个经济体的货币与人民币的关联度已超过美元。
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自2010年年中以来,韩元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大致相当。
“这种汇率间客观呈现的‘联动’主要基于中国市场的因素,”刘军红说。中国在东亚地区贸易中所占比例从1991年的2%,升至现在的约22%。
目前,中国是东盟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并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东盟第二大出口市场。
而对韩国来说,中国的市场更加重要,中国不仅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也是韩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国。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欧日三个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均表现不佳,市场需求乏力。相较而言,中国却在金融危机之后,释放出比危机之前更大的市场需求。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中国人均GDP达到5432美元,消费能力逐步提升,内需不断增长。
与此同时,2008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会,2010年上海举办了世博会,以及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都从客观上增加了中国的需求。
中国内需的扩张,使中国周边的东亚国家最先受益,而这些受益国如果想保持并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保持其汇率的“稳定性”成为了一个必要条件。
所谓“稳定性”,就是指追随本国最大出口市场的货币变动,一种选择是跟其联动,另一种选择是对其贬值。
“回顾中国人民币的历史,更容易理解这种现象,”刘军红说。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市场,为了保证中国的出口份额和比较优势,1980年至1994年,人民币兑美元一直是贬值的,1994年至2005年人民币与美元一直是联动的。
在这25年间,就是中国保护幼稚产业,稳步实现经济最初发展的阶段,而这样的阶段恰恰需要这样的汇率条件。
但他也提醒人们注意,市场“绿洲”决定了人民币“云团”,但这一云团并没有强大到超越美元,美元仍然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储备、贸易投资与结算货币。
同样,人民币也没有超过日元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自2002年开始,日本对亚洲出口中日元计价比例就超过了50%,而人民币望其项背。
人民币云团由于中国市场“绿洲”的存在,已经客观“升腾”起来,虽没有构成对美元和日元在东亚地位中的实质威胁,但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微妙的政经关系
“人民币云团”反映的此种市场吸引力,被很多学者称为“市场权力”。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利用其他国家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性,形成了所谓的市场控制力。它是由当前很多国家在中国竞争角逐的局面造成的,谁占领了中国的市场,谁就有可能获得更有利的发展机遇。
围绕着中国日益强大的“市场权力”,中国和东亚各国在政治领域却产生了微妙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区域合作室主任王玉主,曾对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做过一次评估。他发现,伴随着双边经济合作的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将会继续深化,但经济合作对双边政治互信的促进作用却会下降。
具体表现为,东盟国家在与中国的合作方面出现顾虑,担心对中国经济合作的深化造成对中国的不对称依赖,从而在未来对话合作中丧失独立性,更担心日益强大的中国会寻求主导东亚。
“有的东盟国家,担心中国崛起后,解决与中国领土争端问题时,他们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他们可能选择放弃长期以来坚持的‘搁置争议’原则。”王玉主说。这种政治和经济领域交织的微妙关系,已经开始呈现出来。
4月,菲律宾就南海领土问题与中国的关系一度变得十分紧张,引发中菲黄岩岛对峙。二季度菲律宾同中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同比增速均明显下降。与此同时,从5月份开始,中国中断了赴菲旅游线路。但这一下降势头并没有持续很久,三季度菲中之间的经贸数据明显好转,9月份双边贸易环比增长13.2%,贸易总量创出历史新高,达到34.3亿美元。三季度菲律宾对中国FDI快速攀升,也创出历史新高,2012年8月同比增速接近130%。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9月,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事件,引发至今尚未平息的中日两国领土争端。
钓鱼岛事件何时将会平息,目前仍是个未知数,但受中国“市场权力”的影响,这一争端引发的日本经济损失不小。
首当其冲,日系产品在中国境内出现滞销。日本本田汽车11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在中国市场的新车销量比上年同期锐减53.5%至24115辆,降幅大于9月的40.5%。丰田汽车10月在中国的新车销量约为4.56万辆,比上年同期减少44.1%,继9月之后第二个月减幅超过四成。除此之外,日本航空业、旅游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搁置争议”或许是当下中日两国对于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
可期盼的前景
人民币的东亚云团还在不断壮大中。
10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2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05万亿元,同比增长33.1%,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1766亿元人民币,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中国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陈雨露,曾将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划分为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三个阶段。目前,人民币已经开始从周边化向区域化发展。
与此同时,东亚的区域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9月27日,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最后一轮务实谈判在首尔召开。它意味着,11月份,三国有可能开启FTA正式谈判的启动。
如果中日韩自贸区成立,它将成为占全球GDP总量24%的经济合作区。而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拥有占世界总人口约一半的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年生产总值的1/3。
可以预见,人民币的区域化将随着东亚区域合作步伐的加快而加快,但其过程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早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曾积极推动东亚采用日元为主的“篮子货币”制度,促进日元首先在亚洲实现“国际化”。
1999年,日本看到了人民币云团这种基于市场的影响力,将使日元无法实现其在东亚的区域化,遂在2001年春,提出人民币低估论,要求人民币升值。而当时国际上并没有响应。
2003年,日本前财务官、现任亚行行长黑田东彦在英国《金融时报》撰稿呼吁人民币升值。之后,日本在七国财长会议上建议美欧讨论人民币问题,结成对人民币包围圈。
紧接着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步入升值期。2005 年7月至 2012 年 9 月末,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 21.39%,实际有效汇率升值 28.76%。
国际政治压力传导给人民币的影响虽然已经显现,但是由于日本多年来经济增长乏力,又加之“311”地震对经济的影响,日元的国际化战略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先后经历了次贷危机和美欧债务危机的冲击,全球贸易量持续萎缩。根据IMF预测,2012年,全球贸易量的增幅将从2011年的5.8%进一步收窄至4%。
而2012年前9个月,中国进出口总额却保持了6.2%的增速,远远高于全球贸易量的平均值。中国市场形成的人民币云团仍维持着强大的影响力。
人民币低估论仍然不绝于耳,美国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声日渐高涨。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在竞选演说中甚至说,他将在上任第一天就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人民币这种基于市场形成的影响力是‘客观存在,而去不掉的’”,刘军红对记者表示。如果未来10年,中国仍然以每年7%的增速发展,可以预见人民币的区域化将有更加实质的推进。
(责任编辑:zhoulinjie)